close
一直以來都很喜歡趙自強,
雖然趙自強創立的如果兒童劇團是以兒童為名,
不過我這個非兒童倒是挺喜歡他們的電子報
裏面常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,還會有一些很妙的資訊,
日前還訂了他們的年度大戲「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」的票,
數年前知道有這部戲時,已經結束演出了,當時十分惋惜,
感覺它是一部很有趣的戲,即使它是兒童劇...

前幾個月得知它要再度搬上舞台,心中小小地開心了一下,
不過,稍一疏忽,不知不覺訂票時間已經過了好一陣子,
要不是某日與朋友在一家餐廳門口看到一張DM,我這次又要錯過它了..

果然,票房真是不錯,台北幾乎每場都只剩一二十個位置而已,
只好退而求其次,來去中壢看吧!

今天看到電子報上寫台北又要加演一場呢!

寫了這麼多,跟標題一點關係都沒有,哈!
其實,標題就是從電子報裏節錄出來的一個小單元的內容啦。
感覺換有趣的,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,
也萬萬想不到原來 +-×÷= 不是同時被發明出來的,呵...



「+」、「-」號都誕生在德國,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。
那時候,德國有個魏德曼的數學家,他非常勤勞,整天廢寢忘食地計算。
當時,還沒有什麼現成的符號可以使用,他在工作中,
一邊計算,一邊自言自語地說:「在橫線上加一豎,就表示增加的意思。
『+』,你就叫加號吧!從加號中拿掉一豎就是減少的意思。
好!『-』,你就叫減號吧!」從此以後,「+」、「-」號就被他帶到了世界上。

「=」的名字叫「等號」,它是由十六世紀的英國學者雷科特創造出來的。
當年他在研究數學時,經常碰到兩個數位相等的情況,又無法標記,就決心創造一個符號。
比較了許多圖形和符號,他覺得「世界上也沒有比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更相同的了」。
於是,他就用兩條平行線段來表示兩個相等的數,並取名為「等號」。

「×」和「÷」號分別叫「乘號」和「除號」。
乘號是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發現的。
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,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,怎麼辦呢?
他就把加號斜過來寫,表示數字增加的另一種運算法,就取名叫「乘號」。

「÷」號誕生在瑞士。當時,學者哈納在算賬中遇到要把一個整數分成幾份的問題,
但沒有符號可以表示這種演算法。於是,他就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來表示這種演算法,並取名為「除號」。
這些,就是數學符號的由來囉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心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